宝安日报 | 工研院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22-04-27
来源:
工研院展厅
工研院工作环境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作泰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打通科技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也是链接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重要纽带。
近日,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下称“工研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作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自2021年10月正式运营以来,工研院已经与多家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个项目陆续开启,近80位研发人员入驻,帮助入驻企业融资近5000万元。
搭建公共平台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据悉,工研院由宝安区人民政府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发起设立,在落户宝安后,工研院围绕宝安区在“三城”建设,特别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从三大方向展开工作,为宝安“三城”建设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张作泰告诉记者,南科大拥有包括53名院士在内的1300名全职教授和冷冻电镜、球差电镜等价值60亿元的高端科研仪器设备。“一个方向是力推宝安区企业可以通过工研院平台,高效对接南科大各个院系专业,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和人才,形成新型的‘高端人才+高端仪器’耦合服务模式,为宝安区企业的研发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借助南科大高端人才聚集高地优势,建设技术专家库,助力宝安区建设高端智库,为宝安区布局未来技术、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建设提供服务。“第三个方向就是我们引入了南科大优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来匹配宝安区丰富的产业资源,在工研院从科技成果提炼出共性技术,落地未来科技创新企业。”张作泰说道。
目前,工研院已搭建一批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研发项目有首席科学家14位,包括院士1位,国家特聘专家2位,国家特聘专家(青年)6位。9项南科大科技成果已经落地宝安区进行产业化,其中多场耦合控制自学习智能磨抛机器人、人工智能心电监测技术、工业级高精度纳米压印技术等6项科技成果已进入公司化商业运营。
精准服务保供给 科技金融比翼齐飞
将企业服务好了,才能帮助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更好地生存。正式运营以来,工研院广泛链接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基金公司、行业组织等市场资源,服务企业融资、申请政府项目,优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打通技术攻关、团队组建、市场资源对接、产业化运营各个环节。探索资本要素与技术要素市场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投资推动成果产业化,形成“政产学研资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
“只有科技与金融携手才能转化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动能。短短半年时间内,我们已经帮助企业融资近5000万元,目前我们也初步与深圳市天使母基金达成了协议,来助力一些中小型的项目。”张作泰说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留住了许多有潜力的企业继续留在宝安成长。”
除此之外,工研院还以“专精特新”为导向,培育企业壮大。截至目前,已有12个项目入驻工研院开展日常研发,6个项目以工研院地址为注册地址新成立公司或将产业化公司迁入工研院。在已入驻项目中,大微医疗、南科佳安、海容新材3个入驻项目已基本具备市级“专精特新”申报条件,并已参加宝安区“专精特新”政策解读服务,后期将由工研院辅导提交申报材料。
与企业联合联动
共促宝安经济发展
作为工业强区,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如何帮助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工研院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广泛与宝安区和深圳市内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企业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整合南方科技大学科研资源和宝安区产业资源,协同企业技术升级,形成联动效应,助力宝安区企业转型发展。
当前,工研院已与盛世智能、博耀新材料、海能信通、赛博能源4家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助力企业依托科技创新以奠定长期发展基础,扎根宝安发展壮大。
“工研院为宝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锻炼机会。”张作泰表示,未来工研院将通过链接南方科技大学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海内外创新的资源,基于宝安区的“三城”建设,通过人才治理、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技术支撑。“我们希望通过5年的建设,能够达到80至100家整体关键共性技术,来为超过300家的宝安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研发支持。”
宝安日报记者 谭君洁 文/图
关键词:
相关资讯
2023-04-06
2022-07-29
2023-09-17
2023-09-17
2023-09-17
2023-09-17